实施垃圾分类推进精细化管理①|记者走访莞城多地,许多街坊对垃圾分类表示支持
东莞时间网 2020-05-12 08:16:08

编者按

日前,在2020年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东莞吹响了垃圾分类号角,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今年将率先建成莞城街道、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其他镇街同步推进,以示范效应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加快建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全域垃圾分类。

当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时尚,走进东莞人的生活时,它不只是分拣垃圾的事,也是培育公共意识、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个典型切口。事实上,垃圾分类最大的难点在于人思想的转变,从思想、价值到行为的一致认同。东莞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实施垃圾分类 推进精细化管理”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调研观察,剖析东莞推进垃圾分类的痛点、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助力品质东莞建设。

■东莞市村(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启动。图为梨川社区餐厨垃圾收集车

从运河西一路转入振华路,便是东莞人熟悉的莞城老街,街道干净整洁。作为东莞老城区,莞城街道人口密度大、社区多且集中。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建设,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

垃圾分类在即,居民对即将实施的垃圾分类有什么看法?存在什么困惑?对政府部门的行动开展有何建议……5月11日,东莞日报记者在走访莞城街道时了解发现,老街长者对垃圾分类持支持态度,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年轻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反而不强。

老街长者与时俱进支持垃圾分类

走在莞城街道振华路上,两旁斑驳的建筑,与骑楼下纳凉看报的老者,形成沧桑感的背后无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路上行人稀少,但一座两类分的“蓝白色”垃圾桶显得分外亮眼。

在路口经营店铺多年的殷先生告诉记者,从去年国庆开始,垃圾桶开始变得“与时俱进”——有多个箱子分别放置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烟头、有害物。每天,保洁员会多次及时清理桶内垃圾,因此周边环境保持得较好。对于垃圾分类,殷先生很有信心,“只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相信市民也会积极参与进来。”

顺着路口往里走入旨亭街的小巷,行人匆匆而过。老人们或坐在一起闲聊,透过错落有致的招牌,依稀可见巷子昔日的繁华风貌。“垃圾分类对大家都有好处,应该早点推行。”经营纽扣生意的周煜坤老人听闻东莞即将推广垃圾分类很是兴奋,他支持垃圾分类的观点让记者颇感惊讶。周煜坤说,疫情发生之后,很多市民更加注重环境卫生,而垃圾分类做得好,更是能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这时,店内一旁的何叔插上一句话,抱怨“东莞起步太慢了,广州已早于东莞推广了垃圾分类”。

69岁的骆二中是家中的“大内总管”,一直以来负责家里的垃圾倾倒工作。每天早晚各一次,他沿着旨亭街步行百米,走到最近的垃圾桶倒垃圾,已然形成了习惯。他说,对个人而言垃圾分类是好事,虽然是件“麻烦事”,但“麻烦”也要分。平时,看到可以回收利用的瓶罐、纸皮,骆二中已习惯“打包”。

“我会把干、湿两种垃圾分开,这样一来,家里环境也会好很多。”经营裁缝店的袁莲,早在前几年就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再丢弃。往旨亭街深处探访,容庚老先生的纪念馆就坐落于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条老街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年纪较大的长者对垃圾分类都保持一致的赞成态度,这应该离不开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垃圾分类收集点

推广垃圾分类越容易理解越管用

穿过小巷,绕到商业氛围相对浓厚的光明街,记者发现不到100米的距离,道路两边就放置了4个垃圾桶。每一棵绿化树下,有多个垃圾桶,是附近商铺自备的。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年轻人对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方面不是很强。

一位85后的糖水店店主对垃圾分类持观望态度。她认为,一旦政策推行,各家店铺将在垃圾分类方面花费更多时间。目前店铺产生的多为厨余垃圾,每天傍晚清洁工推着车子来清理垃圾桶时,她会顺手投入清洁车中。在她看来,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她也会跟随趋势参与。

“还没了解到东莞要实施垃圾分类,如果要在全市推广的话,我们应该要先学习相关的宣传知识,否则会不知道各类废弃物属于何种垃圾。”经营童装生意的廖小婷认为,分类太复杂的话,市民一时也会难以接受。目前,大部分城市家庭处理垃圾的方式仍然停留在“一袋装”“一把扔”的阶段,让居民把垃圾一件件拣出来分类投放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廖小婷认为,推广垃圾分类不是越“精密”越好,而是越容易理解越管用。

“生活垃圾分类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干湿分离,既费时又烦琐。”家住莞城细村的欧莉莉说,“如果强制推广垃圾分类,自己也会尽力配合。”目前,欧莉莉在家里已养成一个习惯,分别在厨房、卫生间、客厅等处各放置一个垃圾桶,假如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无疑增加了日常工作量。“平时上班本来就忙,更加没办法顾及这方面的工作。”

推广垃圾分类需要过程形成习惯

垃圾分类推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建议,周煜坤老人提得最多的是加强宣传教育。他说,垃圾分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监督”的局面,就如疫情期间加强引导一样,大家有了戴口罩并配合测量体温的习惯。

实施垃圾分类后,居民需步行到村(社区)/小区的指定地方丢弃垃圾,多远的距离可以接受?周煜坤说,步行2至3分钟的路程都可以接受,“就像现在扔垃圾只需到对面就行。”说着,他指向了门口斜对面。记者顺着方向看去,两个黑色垃圾桶静静地矗立着,里面堆积了大半桶的废弃物。目前,附近居民产生的垃圾都会扔在此处,何叔也是其中一户。“每天多数只扔一次垃圾,实施垃圾分类后,家里会相应配置4个垃圾桶,这需要一个过程适应,习惯了之后大家都会很支持。”

无独有偶。骆二中建议垃圾分类的推广应该有一个过程,并通过奖罚分明的措施,引导大家慢慢形成习惯。“如果每个垃圾处理点都靠监督员监督,无疑增加了社会推广成本。”

家住西隅路的尹虹则认为,实施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但要在全市推广这项工作,存在两方面不可忽视的困难:配套设施不完善、市民尚未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应该在落实这项政策前做好通盘的考虑。”

记者 潘少婷 冯灿宇/文 郑琳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