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建设巡礼⑪·望牛墩镇七夕风情节 | 古老乞巧焕发新光彩
东莞时间网 2020-06-15 09:15:48

■望牛墩七夕灯会展出的灯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每年七夕,东莞市望牛墩镇的文化广场、水乡公园等地都是一派人山人海、游人如织的热闹喜庆场面。该镇一年一度的“七夕风情节”,为现场数万游人宾客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浪漫唯美的文化盛宴,让他们感受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民俗独特的风味。

望牛墩的七夕习俗远近闻名,传承推广活动也做得颇有成效。尤其从2004年起,该镇就着力打造乞巧文化品牌,推出“七夕风情节”,更是拓宽乞巧文化内涵和外延,如今已成为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该镇先后被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称号,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七夕贡案也被列为广东省非遗保护名录。

乞巧习俗传承久远、内涵丰富

■2019年8月6日,望牛墩镇“七夕之夜”文化活动上演。精彩的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有意思的是,东莞的七夕从农历七月初六就开始了。民国民俗学家邓尔雅有记家乡东莞风俗的《癸亥七夕竹枝词》曰:“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到了七月初七,则“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民国陈伯陶主编《东莞县志》)。

而作为东莞七夕习俗的典型代表,望牛墩的乞巧习俗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末至民国,流传至今,其主要内容有“摆贡案、赏贡案、拜七姐”等。每年七月初六早上,妇女梳妆打扮后,便在村中祠堂或家中摆供案——放八仙台,铺上大红布,挂上神围巾,陈列各种精美的手工作品,如: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做莲花、鸡蛋壳灯、手绣小花鞋……这些作品除牛郎、织女、鹊桥等主角造型外,还有五代同堂、粤剧人物、男耕女织等人物造型以及鲜花、水果、杂粮等巧物。在这方寸之间,“七仙女过花桥”“七姐游园花”“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等场景都活灵活现。如今,动漫公仔、洋娃娃也登上了贡案,增添了不少现代生活气息,让不少孩子为之着迷。

据介绍,该镇以前的七夕贡案制作多以养“轮猪”的形式筹集制作资金,即集体出资买猪苗多头,各家各户轮流喂养,初六前杀猪作资金。七夕贡案的仪式繁缛、隆重,包括摆巧、拜仙、乞巧、洗七姐水等多项活动。摆巧为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家庭摆巧和七姊妹联合摆巧两种形式,贡案摆设分茶酒斋饭、龙狮贺节、五谷丰登和鹊桥相会等四个部分,均为人们纯手工制作的作品,如斋塔、芝麻香、鹊桥景观、七娘盘、七夕公仔等,因此,望牛墩的巧女们每年都要提前三个月制作。

七夕夜交子时辰(晚11时),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时刻,少女们便在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祈求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和得到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此夜,望牛墩人民走家串户,各村祠堂更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赏评贡案、谈巧论艺、唱木鱼歌等,颇为温馨。

将农耕旧习俗传承为都市新品牌

■2019年8月6日,望牛墩镇“七夕之夜”文化活动上演。图为非遗墟市

作为望牛墩乞巧节的重要内容,“七夕贡案”是反映农耕社会“男耕女织”以及女性对坚贞爱情追求向往的缩影,对于研究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然而,望牛墩的七夕乞巧习俗曾一度被冷落沉寂,七夕贡案的传承也曾面临深层危机。可喜的是,2004年以来,望牛墩七夕习俗迎来了弘扬振兴期。该镇文联持续举办七夕风情文化系列活动,每届均设置多项主题活动,同时以七夕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让习俗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传承为现代都市新品牌。

比如201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该镇的七夕风情节就以“七夕之夜”为主题,举办了特色贡案展、非遗墟市、文艺晚会、灯会等七项活动。活动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展示望牛墩人民忠诚、奉献、勤劳、勇敢的“牛”形象,使七夕成为展示和传播望牛墩优秀城市文化的窗口阵地。

如今,经过16届七夕风情节的持续发力,该品牌活动已成为该镇独特的文化符号,被誉为“群众艺术的节日、老百姓文化的盛会”。尤其2010年,活动被纳入“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吸引了近30万游客前来游赏,七夕贡案作品被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展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等收藏。当年,该镇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七夕贡案被列为广东省非遗保护名录。这是该镇2007年被省文联、省民协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称号后的另一荣誉。

用乞巧文化探索文旅经融合新路子

■精美的七夕贡案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近年来,望牛墩镇为了乞巧节的传承与发展,打响望牛墩七夕文化品牌,大力支持七夕文化阵地建设,先后投资780多万元兴建七夕文化公园,5000多万元建水乡公园,80多万元建设水乡记忆馆。水乡记忆馆2017年入选为市第二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长期开展七夕手工艺制作DIY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夯实了乞巧节的群众基础。

在传承方面,该镇不仅建设了七夕贡案制作培训基地,还成立望牛墩镇乞巧民间艺人协会,培育七夕贡案制作队伍。其中,黄妍和陈杰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乞巧节传承人。作品《仙凡缘》先后荣获全国七夕女工手工艺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

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该镇近年来更是积极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编制了《望溪乞巧》作为教材,以理论和实际并行的讲课方式,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体验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望牛墩镇将继续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整体规划,深挖精神内涵,落实经费保障,进一步做好乞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是通过该活动品牌的影响,让其成为望牛墩永久性乞巧文化标志,刺激、带动该镇文化旅游业及商贸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文化、旅游、经济相融合相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加大乞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大力开展教学、展示活动,薪火相传,力争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措施,把该镇的乞巧文化品牌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响亮的文化品牌。

专题监制:张树坚 

专题策划:雷石鹏 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 龙小晖 

本期撰文:沈汉炎 

本期图片:蓝业佐 

专题出品:东莞日报文体新闻部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