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村小康路⑥|大岭山鸡翅岭村:莞香传承六百年,重振“香村”启新程
东莞时间网 2020-09-29 08:38:49

■“广东省莞香(女儿香)文化之乡”——鸡翅岭村

看着身后的莞香树,汤锦华有时会恍然想起自己翻山寻找老香树的情景。“那个时候村民们都去种田,种莞香少之又少,哪能想到现在满村都是莞香树。”20年前,汤锦华重新拾起祖业,如今80亩山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莞香树,比起当年翻了十多倍。

40年前,生活所迫,市场未成,田间山头的莞香树被荔枝、水稻等所取代。现如今,生态引领,市场已成,村民见缝插针,重种莞香树,传承女儿香文化。

历经两次大转变,莞香又找到了它的历史价值,在大岭山镇鸡翅岭村民眼中,这一次则显得华丽无比,莞香文化从此被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

以发展女儿香产业为突破口,重振“香村”雄风——新时代之下,鸡翅岭的发展路径被重新定义,祖辈延续下来600年的莞香文化再次出发,鸡翅岭人的小康生活将开启新篇章。

溯源:

“女儿香”绵延600年

“这些年莞香树栽种率逐年增长。”在鸡翅岭村委会办公楼里,该村党工委书记汤柱森透过玻璃指向不远处的山头,看着长势良好的莞香树,不禁有些感慨。

让汤柱森感慨的不仅有种香带来发展的憧憬,也有当初弃香而去的“伤痛”。从他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莞香在鸡翅岭村的“前世今生”。

根据鸡翅岭村汤氏族谱记载,鸡翅岭村自明代开始种植莞香,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年间,汤氏第九世祖汤细弟举家迁居至大岭山,开启了大岭山鸡翅岭村汤氏的历史,同时汤细弟也是鸡翅岭记载引种莞香的第一人。自此以后,鸡翅岭村开始逐年培育种苗,并推广到邻近村庄,有沙岩红壤土的大塘朗、马蹄岗、新塘等周边村均有种植。在清朝时期,鸡翅岭村种植的香树以十万计,成为南粤地区木香的主要产出地。

也许那时汤细弟没有想到,他种下的第一株莞香会成为汤氏一族的精神香火,也成为后世的谋生之技。而各地都在种植莞香,为何鸡翅岭村就特别有名?汤柱森介绍说,种植莞香,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莞香树尤其偏爱一种被东莞人称为“硗确”的土壤,鸡翅岭村就是凭借着丰富的“硗确”土壤,产出上好品质的莞香。这种莞香,也是大家熟知的“女儿香”。

说起“女儿香”的由来,还得从一段传说佳话讲起。相传康熙年间,鸡翅岭村著名香农汤茂千起早摸黑种植香树,其女乖巧孝顺,采香务农,陪伴左右,父女情深。父亲爱女情切,每年凿取香木,便藏起上等牙香,备为女儿嫁妆。女儿远嫁他乡后,每日清晨,燃点牙香,尽表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邻里街坊闻香而至,问及所燃何物,女儿答道:女儿香。

从此,“女儿香”的芳名不胫而走,不但传遍大江南北,还一度成为朝廷的贡品。“女儿香”也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奇香”。

起伏:

莞香文化在跌宕中重拾

时代的变迁总会有它特定的印记,历史悠久的莞香种植也曾濒于绝迹。“1978年前后,村民大肆砍伐香树,导致香树几近灭绝,仅剩三株。”回忆起当年的“惨状”,汤柱森仍心有余悸。但香树命不该绝,仅存下来的三株香树年年产果,爱香的村民则把香果摘回家,培育出一批树苗。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上世纪80年代,鸡翅岭人利用承包土地,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种植水稻、荔枝、柑桔等,集体大办畜牧业,养猪、养鸡、养鹅一时成为集体收入主要来源,80年代末全村集体收入是1978年近3倍。

上世纪90年代初,鸡翅岭村积极招商引资,陆续建厂房发展工业。1993年,鸡翅岭村引进了第一家外资企业——华美木业制品有限公司,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大规模招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40年的发展,鸡翅岭村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拥有3个工业园区,各类企业110多家。

“当时村民要不进厂打工,要不做起小生意,只有个别年迈的香农仍坚持种植莞香。”谈起过往,汤柱森认为有得必有失,但莞香传统依然艰难地保留了下来。

改变,从2000年开始,此时正值东莞实施“文化新城”战略,莞香文化备受关注,莞香种植从那时起被重启。“鸡翅岭村的莞香种植不该绝。”汤柱森说,时任村主任的他召开会议,宣传发动村民重种莞香,传承香文化。为此,村里免费为村民发放莞香树苗,并对香农给予少许补贴。

这期间造就了汤锦华、汤刘仲等一大批精通莞香种植、销售的莞香文化传承人,成为鸡翅岭村谋划第二次“绿色”转身的中流砥柱。

传承:

香农多年耕耘,莞香终成荫

“莞香毕竟是我家乡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作为鸡翅岭村人,我心里一直都在琢磨,莞香不仅是祖辈留下来的谋生之技,而且是鸡翅岭延续下来的文化,我有责任传承下去。”出生在莞香世家的汤锦华,其祖辈都是香农,老父亲寄望他把这份祖业传承下去。外出打工多年后,汤锦华在2000年返乡开展“莞香复燃计划”,从事莞香培植,传承制作技艺。

二十年间,汤锦华不断钻研和实践莞香的制作技艺,逐步将鸡翅岭村的莞香制作技艺完善地传承下来,并形成了独有的技艺特征。在掌握了莞香制作技艺的核心技术后,汤锦华无私地将技艺传授给村里的其他香农,带动鸡翅岭村的莞香文化产业发展。

2019年,在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汤锦华成功入选为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莞香的传承还得看下一代人。”面对莞香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困境,早在10年前,汤锦华又着重培养儿子汤俊伟学艺,使数百年莞香制作技艺得以世代传承。

汤刘仲八九岁时就跟着父母,挑着十多斤的莞香到寮步镇的牙香街卖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血气方刚的汤刘仲一口气承包了150多亩土地,种植荔枝、龙眼等作物,也曾小有收获。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技术不成熟,肥料等成本上涨,他遭遇了挫败。

后来母亲得了一场大病,临终前叮嘱汤刘仲:“汤家人祖祖辈辈种莞香,一定不能丢了这个根。”时至今日,汤刘仲遵循遗训,他的儿子、侄女等都加入种植的行列,成为鸡翅岭村种植莞香最大的家族。

得益于一众莞香种植人多年耕耘,鸡翅岭计划每年种植1万到3万棵莞香树,还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平日里为莞香树打虫、施肥,力保莞香树在鸡翅岭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种植莞香树的目的是产香,鸡翅岭村委会副主任汤伟伦介绍,这些年村的工作要点在于如何保育莞香树苗,近两年才开始关注产香,往后,鸡翅岭将逐步探究产香工作。

如今的鸡翅岭村,不仅成了名副其实的“广东省莞香(女儿香)文化之乡”,莞香培植与开凿(传统手工技艺)还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9年举办了“首届女儿香文化节”。目前,拥有1000多亩的香山古林,以及“贡香居女儿香”等莞香种植基地。

未来:

打造“一莞十香”文化品牌

走进鸡翅岭村,沿路上都是莞香树,再往村里走,莞香树绿色的枝叶不断从民居的院子里探出头来迎接客人。村委会前面的中心公园绿化优美,园路蜿蜒通幽,莞香文化墙雕、景墙、雕塑等点缀其间,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公园内散步,孩童在此嬉戏。一旁的百年榕树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村民不约而同地坐在树下聊着新鲜事儿。这些年,话题更多是家乡的变化和莞香的传承。

孔金焕1993年来到大岭山打工,两年后嫁到鸡翅岭村。作为一名外来媳妇,她目睹了村的沧桑巨变。“封闭偏僻,进村只能走泥路,一下雨坑坑洼洼,满身都是泥土。”忆起当年,孔金焕有点“后悔”,“实在太穷了,别人问起是哪个村的,都不敢回答。”

村民的“难言之隐”刺痛了村“两委”班子。加之近年来家具厂不断外迁,村集体收入面临压力。幸运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深入推进,鸡翅岭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让汤柱森干劲十足,分外激动。

“我们村接下来将打造‘一莞十香’的文化产业品牌。”汤柱森指着规划图告诉记者,未来鸡翅岭将进军生态经济,巩固工业经济,探索地产经济。

纵观鸡翅岭村生态经济的蓝图,始于女儿香,又归于女儿香。“莞香文化要形成产业才能可持续。”汤柱森胸有成“香”。依托1000多亩山地,建造一个大规模的莞香生态园林,作为莞香的培植和开发园区。继续探索莞香的产业化生产,引进更多莞香产品技术开发企业,如莞香艺术加工、香料加工生产、旅游用品生态等企业,生产各种香制品,开发莞香木雕、莞香艺术盆栽。从种植到工厂加工成品,再到销售或者展览,从而形成莞香产业群,让“香村”名副其实。

扣住本土莞香文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也得以提升,诗意居住成为现实。立足自身特色,鸡翅岭村从村庄区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优秀文化出发,注重发挥文化特色,保护历史资源,以规划统领营造特色,重点推进“打造一片美丽田园”等“十个一”建设项目,并通过开发制香游览径、品香游览径两条游览路线,提速“香村”建设。

环境改善了,乡村变美了,生活更好了,自然引得“凤凰”栖息。汇成真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优质项目纷纷落户,集体经济稳步上升。至2019年,全村纯收入1500万元,资产总值近1.6亿元。

点燃一炉女儿香,回望匆匆走过的数十年岁月,汤柱森感叹鸡翅岭村以前因落后被人熟知,现在却因莞香四溢而闻名。“路子选对了,村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他说,村民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困难的村民问题解决了,这是最幸福快乐的事。

“我相信,鸡翅岭村发展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有温度,这幸福日子啊,还长着哩!”孔金焕满脸喜悦,笑得如此灿烂。

记者 袁健斌/文 程永强/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