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洞社区党工委书记、村级河长黄煜良每周会巡河一次 记者 陈帆 摄
10月15日上午,樟木头镇金河社区的刘先生带着鱼竿来到上南水库排洪渠岸边,找到个好位置后将鱼钩抛向水中,静待鱼儿上钩。在岸上可以明显看到,河涌水流清澈,缓缓汇入官仓河,鱼儿成群结队游过去;岸边种植着鲜花绿草,景色宜人,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一个垂钓、散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樟木头镇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通过压实各级河长责任,精准施策、科学治水,域内治水取得明显成效,昔日母亲河重现鱼翔浅底、白鹭成群、水草丰沛的景象。据悉,樟木头镇目前共有18名镇级河长、9名村级河长、50名自然村河长、10名民间河长、28名河莞家志愿者河长,建成上下联动、体系完善的“河长制”制度,并带动更多村(居)民参与到护河巡河的队伍中。
“河长制”推动治水工作有效落实
上南水库排洪渠总长7.74公里,流经樟木头镇上南水库、上南村、下南村,最终汇入官仓河,在2019年3月通过东莞重污染河涌地表水Ⅴ类验收,成为全镇首条通过地表水Ⅴ类验收要求的示范河涌。然而,刘先生告诉记者,这一河涌在2018年以前还是一条黑臭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一年多的时间,樟木头镇是如何做到消除黑臭、改善水质的呢?
“自推行河长制后,我们在上南水库排渠设立了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各1名,并聘请河道保洁员加强河道巡河和保洁工作,全天都有专人对河道进行巡查、清理、保洁,确保河道水环境整洁。”樟木头镇河长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河长制的落实,推动了截污、清淤等工作的开展。2017年,该河涌约3800立方米河面垃圾、约2万立方米河道淤泥被清理,建成约1.4公里截污管网,整治19个排污口,完成4座蓄水跌水坝、1座水体修复一体化泵站等的建设工程;截至2018年初,河涌水质已消除黑臭。
“今年,我们将其作为示范河涌整治的一个亮点工程向全镇推广,再次投入约350万元对河道两岸路面进行硬化,美化两岸挡墙,河内生态绿化种植水生植被花卉带2025平方米,完善配套路灯24套,修复河岸人行道817米等利民设施,8月底完成升级改造,打造成樟木头镇水生态景观的样板工程。”该工作人员介绍。
在河涌附近工作多年的刘先生,感受到上南水库排渠近年来的改变,“以前水面堆满垃圾,又黑又臭,岸边杂草丛生,大家都不愿靠近。经过近几年的整治后,水体就慢慢变好了,鱼儿多了,来这边娱乐玩耍的人也多了。”他说。
探索有效新模式巡河治水
当日,樟木头镇百果洞社区党工委书记、村级河长黄煜良来到负责的排渠巡查,看到水面一切正常后,他在手机上打开了“智慧河长”App,打卡反映情况。他介绍,通过这一软件,还能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处理投诉问题。
这是樟木头镇利用互联网开展巡河治水新模式探索的做法之一,自河长制推行以来,该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河湖治理保护方式。2019年4月,樟木头实施“交叉巡河”的新做法,规定全镇河长和专职巡查员在完成固定责任河湖巡河任务之外,每月至少去巡查一次非自己负责的河湖,并将受检河湖和自己负责的河湖治理情况进行对比,互相学习监督,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同时,该镇在巡河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使用无人机协助巡查河湖和企业。“有了空中‘眼线’,河长在巡河中能更精准、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而且现在问题的督办量相比过去也多出了1倍。”樟木头镇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以来,全镇各级河长共落实巡河5672人次,共发现解决1182个河湖问题。
数据显示,一年多来,该镇河长巡河的活跃性越来越高,发现问题的数量从之前月均35件提高至目前的55件,其中异地河长和专职巡查员反映的问题报告每月50件左右,占巡河报告总量的40%,过去忽略的、整改不力的问题,现在都得到了整改落实。
不仅如此,樟木头镇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义务巡河、护河活动。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15支河长制志愿队伍,并覆盖至村一级组织,护河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本镇注册志愿者总数的10%,累计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到每季度举办一次的“河湖治理大家谈”论坛活动和护河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爱河护水的浓厚氛围。
在此过程中,樟木头镇涌现出一批巡河治水先进典型人物。2019年以来,该镇2名镇级河长和2名村级河长获评市“最美河长”,1名护河志愿者获评市“最美护河志愿者”,1名村级河长获评市“优秀村级河长”,3名民间河长获评镇“最美民间河长”,10名护河志愿者获评镇“优秀护河志愿者”。
记者 冯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