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镇在全市首创推行“塘长制”:改善池塘水环境 提高村民幸福感
i东莞 2020-11-02 08:49:30

■环境优美的茶山镇寒溪水村平安文化主题公园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走进茶山镇寒溪水村村口,一座平安文化主题公园映入眼帘,公园场地空旷,旁边一片碧水池塘,配有小桥凉亭、假山瀑布、雕栏绿树,格外雅致。三三两两的村民每日沿着池塘边散步游玩,舒适而惬意。

“吃过晚饭就来公园散散步,锻炼身体,有璀璨的灯光、有热闹的人气,很喜欢来这里。”寒溪水村村民罗惠江说。寒溪水村以“塘长制”提升池塘水环境治理水平,成为茶山镇推动水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近两年来,茶山镇借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求,在全市首创推行“塘长制”,推动全镇池塘环境基本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出门见景:水生态环境与红色革命文化结合

寒溪水村建村有近800年历史,面积1.29平方公里,南北至寒溪河,辖区内共有河道3条、池塘1个,分别为华南城石步排渠(茶山段)、东引运河-寒溪河(茶山段)、卢溪渠以及门前塘。

“门前塘在村口位置,而且正对着寒溪水村罗氏宗祠,近年来逐渐得到全村人的重视。”寒溪水村党工委委员、村级塘长罗庆林一边说着,一边从手机翻出一张照片,是多年前池塘尚未整治时拍的。

照片中,门前塘外围堆积有大量垃圾,杂草丛生,已荒废多年。“2016年我们开始规划,对池塘进行全面整治改善,在镇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行动正式落实,最终花费时间10个月、累计投入1000多万,建成了目前环境与文化相结合的一个主题公园。”罗庆林介绍。

整治工程是奔着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而开展的。寒溪水村在对池塘清理杂草、垃圾以及保洁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休闲长廊和停车场等风景和设施,“曾经杂草丛生的池塘,现在变成了环境优美的主题公园,人流也逐渐增加了。”罗庆林对村民前后的态度变化印象深刻。原先村民只知道要打造一个公园,整治完成后大家才恍然惊醒,生活的村子越来越美了,门前塘也成为村民娱乐锻炼的好去处。罗庆林估计,寒溪水村平安文化主题公园每晚能有上千人流量。

从2018年8月,茶山镇推行“塘长制”以来,罗庆林一直担任寒溪水村村级塘长一职。“上级对村级塘长的考核要求是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而我能做到每天巡查2次。”随着池塘环境的改善,村民们开始享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福利,爱护水环境的意识也有所提高。因此,更多情况下,他会当作锻炼身体一样,散步经过池塘,有山有水,还有文化气息,令他深觉赏心悦目。

全市首创:在探索中总结优秀经验

茶山镇“塘长制”推行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在我市治水攻坚战打响时,该镇就考虑到池塘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工作。在正式推行“塘长制”前,茶山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效仿河长制、湖长制工作。

下发《茶山镇全面推行塘长制塘长巡查制度》,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比如,在组织架构上,由村(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总塘长,“两委”干部任村级塘长,村民小组长任小组塘长。文件规定,村级塘长对责任池塘巡查频次每月不少于2次,小组塘长巡查频次每周不少于1次。在治理目标上,明确了池塘“水体无黑臭、污水无直排、水质无超标、水面无垃圾、塘岸无违建、护栏无损毁、绿化无破坏”的目标任务。

“‘塘长制’工作要注重池塘生态保护和功能发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因‘塘’施策。”如何利用“塘长制”开展池塘治理保护呢?茶山镇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进行日常的清理保洁,也要对池塘周边环境进行提升,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池塘不仅保留有自然风貌,还充分展现出它的浓浓乡愁及风韵,以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该负责人说。

从推行“塘长制”至今,茶山镇已设立总塘长16人、村级塘长48人、小组塘长62人,开展池塘巡查7531次,发现问题近500个,问题解决率达100%,池塘环境基本实现“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接下来,茶山镇将持之以恒地落实河长制、塘长制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落实工作责任,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更大力度地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内河涌整治、池塘水环境治理保护等工作,确保全镇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记者 冯灿宇/文 首席记者 郑琳东/图

编辑:黄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