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榜单显示,创新能力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东莞位列全国第22名,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较2019年同榜单排名上升6个名次。
东莞排名较去年上升6位
今年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二次公开发布。报告构建了包括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方面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监测和评价。其中,创新治理力和创新驱动力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共性要求,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分别体现不同创新能级城市的主体创新功能,引导城市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道路。
在2019年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东莞排名全国第28位,而在2020年,东莞排名全国第22位,名次上升了6位。
在全省范围内,深圳和广州分别以87.79和78.46的总成绩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名和第二名,东莞以57.32总分排名全国22位,全省第三名,佛山以55.30总分排名全国27位,全省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创新能力前10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西安、苏州、长沙、成都、青岛,78个创新型城市以占全国10%的国土面积、33%的人口,汇聚了全国77.2%的研发经费投入和70.4%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培育和产出了全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
东莞科创格局日新月异
东莞科创格局日新月异,2020年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由“地方队”正式跻身“国家队”,东莞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下,东莞持续加大科创投入。2019年,东莞R&D经费支出289.96亿元,R&D占GDP比重达3.06%,首次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排名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4.93%、珠海3.15%),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另外,东莞还与中国科学院协商形成《中国科学院 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中科院形成常态化联系机制,这一合作实现了东莞与中科院合作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不断加强源头创新的同时,东莞科创的成果转换能力也突飞猛进。东莞以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原点,打造出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和厚街、长安、常平、石碣、石排等创新强镇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东莞的新名片。接下来,东莞还将从全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强化科研攻关和企业培育、着力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加快集聚科技人才等方面入手,提升东莞的科创实力。”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肖铮勇说。
文字:唐卓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