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自2016年底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经历4年的攻坚,东莞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等重点河流脱胎换骨。沿河行走,河岸上绿道延伸、市民闲憩,河中碧波流淌、鹭飞鱼游;干流水清岸美,支流经过治理后,也成为城市风景线,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茅洲河长安锦厦段 记者 陈帆摄
作为珠江支流的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等河流,从农业时代的洋洋碧波,到工业时代遭到污染破坏,再到今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东莞治水记录了东莞由粗放发展到全面治污的历史性转变,打造出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吹响号角:
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坐落在珠江东岸的东莞,因水而兴,借助便利的航运、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东莞迅速崛起,成为制造业名城。
与经济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莞缺乏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污水通过市政下水管道直接进入河涌,河涌成为接纳污水的载体。在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前,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等河流处于劣V类水质,黑臭严重,居民掩鼻而过。 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东莞发展不能承受之重,产业升级必须要有良好的城市品质。治理河涌,还水于民、还岸于民,成为东莞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年底,东莞举行水污染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宣誓了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决心,全力推开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铁腕治污:
众志成城形成治水合力
▲茅洲河 记者 陈帆 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常住人口众多,工业企业众多,另有36万个经营场所,130万个市场主体,669条河涌。人口多、工厂多、河涌多,缺乏大规模治理河涌污染的经验,这些决定了东莞的治水之难。
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吓到东莞治水人。没有治水架构,那就搭建;人力不足,从全市抽调,从全国招聘。市领导带头靠前指挥,高频度一线调研学习,聘请国内一流的河涌治理专家,研究论证水污染治理。
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东莞市建立市领导包镇督导、市主要领导约谈等制度,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长任总河长,带动市几套班子4年来包镇现场督导治污工作200余次,市领导直接下沉一线,及时协调解决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问题。
“黑臭在河涌,根源在岸上。”河流污染严重,是因缺乏污水收集管网、没有形成独立的雨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水直排河涌造成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东莞确立了“科学、系统、精准”的水污染治理思路。
全市一蓝图,全域一盘棋。
东莞明确了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为核心的治水路径,由市统筹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和完善工程,改变了以往由镇街各自治理的状况。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东莞采用并联审批、提前介入、绿色通道等措施,简化审批手续,压缩了项目前期时间,推动了项目尽早开工。
为压实责任,东莞建立了环保责任考核、治污工程绩效考核等考核体系,设立市镇村三级1040名河长,由市与镇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定出“时间表”,实现了全市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全覆盖。
2019年,东莞成立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督导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程推进、重大问题解决及重要环节打通,压实属地镇街、属事部门责任,推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执行力得到明显提升。
全面攻坚:
大兵团推动四大流域工程
▲石马河 市石马河指挥部供图
为畅通污水治理指挥体系,东莞成立了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主持现场指挥部工作,统筹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成立四个流域现场指挥部,进驻一线办公,就近指挥协调;各镇街(园区)对应成立镇级治水指挥部,强化工作对接。至此,东莞建了完善的市级——流域——镇级三级治水指挥体系。
“驻扎治水前线,深入现场一线,把握技术总体方向,抓住阶段性工作重点,下达治水任务清单。”指挥体系实现了全方位综合施策、全流域统筹治理,在全市上下统一思路、统一路径、统一规程,解决难点、堵点,当日通报、督导跟进,有效推进了攻坚工作。
为加快进度,东莞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流域内污水管网建设。在大兵团高峰期,每个流域都有数千人在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作业、数百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开展,施工地点遍布大街小巷。大兵团作战确保了污水管网工程按时间节点完成。以茅洲河为例,大兵团作战期间,最高可以每天建设4公里污水管网,
2020年以来,针对4大重点流域整治,我市制定了污水接驳、雨污分流等22项水污染治理工作任务要点、12项水污染治理专项工作、13项重点攻坚任务,并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和整治时限。
控源截污:
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
▲石马河流域市政道路污水管网建设 市石马河指挥部供图
排水户的污水收集,是污水治理工作的一块“硬骨头”。
坚持精准治水,用绣花针功夫推进污水接驳。东莞通过创新制定“三张图”制度(水系水质图、管网水质液位图、地块作战图),将河涌水系、管网脉络、地块排水口、截流井等在地图上详细呈现,用“三张图”推动管网错混接改造、截流井整治、污水接驳、河涌排污口整治等工作,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将每个镇街沿道路等划分为300到400个排水地块,每个地块一张作战图,按图推进雨污分流和污水接驳工作。
截至11月底,全市已完成27800个重点排水户雨污分流及接驳、12900个排水单元地块污水接驳,分别占总任务的90%、96%,同时完成了私人住宅雨污分流12.6万栋。各流域均成立了核查小分队,逐个核查工程质量及接驳效果,最大限度保障工程效益。
结合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雨污分流工作,东莞对河涌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从市政道路上完成工厂、居民生产生活污水的收集,尽量减少污水入河,河涌排污口无污水流出,目前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将近98%。
截污控源先行,生态修复跟进。在完成截污控源后,东莞推进内河涌生态修复,截至11月底,全市已完成超380条河涌整治,河涌清淤量为300万方,整治暗渠193条,长度为205公里。
全民参与:
攻坚战是一场“人民战争”
东莞人口多、工厂多、河涌多,这些因素决定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政府部门、参建单位、企业、市民群众多方参与,形成了全民治水的态势。
工业废水偷排影响河涌水质,也威胁着污水厂安全运营。为打击废水偷排,东莞在4大重点流域开展专项执法,有些专项执法时间甚至长达一年。在行动期间,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坚持白+黑、5+2,高强度执法,有力打击了工业企业废水偷排。
2017年以来,东莞查处的环境违法案件数和罚款额逐年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051宗,罚款12.8亿元。
数据可以看出东莞环境执法力度之大,仅仅今年1-11月,全市就出动人员20.87万人次,检查企业84476家次,查处刑事案件203宗,罚没金额5.03亿元。
为打破环境违法的利益链条,东莞打造环境监管的“人民战争”,建立出租人和承租人连带责任关系,针对工业园、厂房部分房东明知承租人的生产活动会严重污染环境却不采取相应措施的,明确要求在承租人发生环境违法情况后,一并追究出租人、物业管理员连带责任。
东莞还创行制定有奖举报政策,2020年制定《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降低举报门槛,提高奖励额度,截至11月30日,已受理有效线索209条,查处取缔各类违法主体178个,移送刑事案件56宗,已支付奖金228万元。
在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前,东莞河涌沿岸居民乱堆放垃圾、河面垃圾漂浮等现象非常普遍。
为推动河涌整治,东莞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增设名间河长,河长巡河及时协调解决涉河涌相关问题。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也是一场环保理念普及战。水污染治理工作当中的雨污分流改造、环境执法,涉及到每个企业、每个家庭,从不理解到全面支持雨污分流,东莞的企业和市民在参与治水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生动的治水实践课。通过面对面沟通引导、媒体、河湖论坛等多种形式宣传,居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往河里扔垃圾、倒污水的居民少了,护河爱河的市民多起来了。
成效明显:
绘就人水和谐美丽画卷
▲茅洲河工业文明展示馆 记者 陈帆 摄
所有努力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20年11月底,东莞已建成污水管网超11000公里,基本形成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全市完成主干管网修复超过921处,长度32公里;市政地下排水系统雨污错混接整改3.2万个、河涌收水口整治251个、截流井整治4800个。
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正在逐渐补齐,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营项目由42项新增到59项,污水处理厂规模从每天258.5万吨提升到374吨。全市还建成154座分散水污水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每天污水处理能力相比攻坚战之前提升161万吨。
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南支流国家考核断面实现达标。其中,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从劣V类提升到Ⅳ类水。茅洲河7条支涌11月水质均值达到V类水;石马河流域内河涌基本实现消除黑臭;东引运河支流12月水质检测消除黑臭比例达85.3%。东江下游内河涌整治成效明显。
江河奔流,生生不息。东莞将继续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文字:范德全
摄影:陈帆 市石马河指挥部供图
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