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居民熟识度较高的老社区里,你能想到的社区文化活动是什么?是外请团队加居民歌舞的新春晚会?还是永远热闹的广场舞?在南城雅园社区,居民可以欣赏到一种新派的小型社区剧场,而且剧目由本社区居民自编自创,演绎的都是身边事。
即将到来的5月,雅园社区剧场计划做“网络及电信诈骗防范剧场”,招募参与者收集身边案例、集体创编后在社区和附近的大学巡回演出。
“用即兴戏剧模式,调动居民讲出并演出属于自己和社区的故事,可以为社区居民建立更积极的情感连接,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社区艺术互动。”雅园社区营造项目的总策划、东莞理工学院教师、社区营造实践者张颖君说。
社区居民口述故事参与创编
雅园社区党委书记邓伟平参与了上一次社区剧场的活动,她说刚开始向社区居民发出剧场招募时,人们会说“是不是来看戏?”或者“我不会演戏”。
其实即兴剧场不需要戏剧经验。
就像5月计划推出的防范剧场,也是一种即兴剧场,通过招募参与者一起面对议题(网络及电信诈骗),访问受害者、收集网络及身边真实受骗故事,然后集体创编出一个可以互动的短剧,让观众有亲身体验感,了解为什么当事人那么容易不知不觉就被骗了……
上一次雅园社区剧场演出的是一个关于雅园时代变迁的故事。20多人的团队都来自社区,包括干部、志愿者和居民,观众也来自社区各行各业。每个人讲一个自己跟雅园有关的故事,互相聆听后选出相对更好的故事;再参与到大组中,继续讲故事、筛选。最终留下大家公认最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故事。
演员们的创编排演持续了三天半的时间,这个过程是即兴戏剧的精髓,每个人都是讲故事的人,看似在排演戏剧,但表达的是心声。其中一个参演者是治安队员,平日很少说话,参与过程中讲了很多,很认真地和大家互动探讨。
“社区人演社区事”很有代入感
最终确定的故事以人物“小花婆”为主线,从旧时鸭形岭(雅园社区前身)村口已拆除的牌坊和石狗讲起,用牛栏改建的鸭形岭小学后来换成敞亮的楼房学校;小女孩用糖纸包石子捉弄重男轻女的家长;女孩长大成为家长,日子越来越好,可子女因为争夺财产搞得关系不好;社区张氏祠堂修缮募捐,居民热情捐款,各个家庭也因为这件事凝聚起来……
没有复杂的灯光道具背景,但“社区人演社区事”很有代入感。当天雅园的男女老幼聚在一起,看身边人演身边的故事。
演完后请居民上台分享雅园故事,一位阿婆说:“我不会讲,干脆和老姐妹们一起唱歌分享吧”,阿婆们接力唱客家山歌的那一幕,很让人动容。
张慧霞是土生土长的雅园人,她参与了剧场的演出,“首先很新奇,那是第一次接触即兴戏剧,想不到自己能参与其中并成功演出,其中有一个场景源自我童年的一段回忆;二是以这样有意思的方式,大家更愿意去了解社区的变迁,也更能带给大家思想触动,演出时好多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感动落泪了,让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社区的底蕴,增添了文化自信。”
社区营造培育居民文化共识
不同于常见的文艺演出和简单的排节目,这个剧场让居民自然自觉地参与到了社区共建中,在讲故事、编剧本、演故事的过程中,深度聆听对方,充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找到情感共鸣,并共同完成艺术创作。这一切,让大家发现了戏剧的沟通价值,找到了与社区更紧密的情感关联。
一个上千人的社区里,每个普通人都有值得被聆听的故事和情绪。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好好讲,好好听。然后你会发现,最后沉淀下来的,让大家达成的共识,是那些向上向善的美好的东西。
“希望剧场可以持续下去,我们也会协助社区把因剧场而发酵出的思考、情感连接等,变成持久的力量。”张颖君说。
雅园社区剧场只是社区营造项目的一部分,其他项目还包括口述历史、古建筑普查等。
口述历史中的“长者聆听一小时”活动,由志愿者小组分头走进社区长者家庭,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然后将老人的口述史整理结集为《雅志》。
据史料记载,雅园于清朝立村,是客家村落,留存了宗祠、门楼、古井、民居等古建筑,通过对古建筑的调查和走访,挖掘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再反馈给居民,同样可以凝聚大家对社区的情感。
“无论怎样的社区营造形式,都是在培育居民的文化共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同时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张颖君介绍。
文字:段利华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