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 东莞答卷②|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谱写“品质东莞”文化新篇章
i东莞 2021-07-09 14:53:07

对一座城市来说,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而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裕。

▲3月27日上午,“红心向党·齐舞莞邑——2021年东莞文化四季之舞游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文化馆举行

“十三五”时期,有着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东莞,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有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全市首家“街巷里的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5月,南城元美东路新开了一家体彩网点。从门外看,这家网点和其他网点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现代简约的桌椅搭配浅色系的装修设计,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水吧,而不是体彩网点。与通往夹层的阶梯融为一体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类型的图书,这些全都是东莞图书馆的藏书。通过合作共建机制,这家体彩网点和东莞图书馆建成全市首家“街巷里的图书馆”,让群众在购买体育彩票的同时也可以便利地享受阅读服务。这也是公益体彩事业和图书阅读服务相融合的新尝试。

近年来,东莞图书馆积极发挥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引领作用,推行业务统筹型的总分馆制,最早在全国实现覆盖全市的通借通还服务,业务创新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目前,东莞图书馆通过总馆、分馆、服务站、图书流动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阅读驿站、绘本馆等三级网络、多种形态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44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8家城市阅读驿站、18家绘本馆,实现全市33个镇(街、园区)24小时自助借阅服务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并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分、快捷、方便的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全面创新服务的新形态。

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十三五”期间,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百年百图”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如何以文艺精品讲好“东莞故事”,唱响“东莞好声音”,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十三五”期间,竞相涌现的原创文艺精品力作、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喜人局面,给出了有力回答——

创作拍摄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袁崇焕》,参与承制中国首部羽毛球运动题材电影《击战》,创编推出首部本土题材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东莞故事”。

创作生产曲艺作品《羊续悬鱼》、歌曲《阿爸的草原》、音乐剧《啊!鼓岭》等一批文艺精品,荣获群星奖、金钟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

为加大重点题材文艺创作力度,去年市委宣传部首次开展了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委托项目评审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党百年”“本土历史文化”四大选题,从120个申报项目中遴选出了18个优质项目予以扶持。

今年5月,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本土红色题材广播剧《东江水流长》(以王作尧将军的抗战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FM99.3首播,广受业界好评,有观众听后表示“仿佛身临其境”。

今年6月,三年磨一剑的“百年征程 百图纪实——东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成果亮相。“百年百图”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通过100件(套)美术精品,形象化再现百年间东莞历史变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以及由此交织而成的历史衍变脉络。自6月下旬开展以来,迅速掀起一股观展热潮,预约前往参观的群众和团体络绎不绝。

▲东莞非遗墟市现场

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延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地方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十三五”期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东莞,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速文化遗产活起来,在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中传承城市文脉。

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0处,是全省国保单位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级市。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松山湖望野博物馆正式开馆,原创展览《器行天下》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东莞持续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逐步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53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6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达10座,居全省第二。鸦片战争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500多万人次,为全省之最。

“家底”如此丰厚,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是关键。近年来,东莞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形成“东莞记忆”“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岭南古村落等3条历史文化游径,入选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东莞虎门炮台游径”“东莞石龙东征游径”“东莞近代商埠贸易游径”,入选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茶山寒溪水村古民居活化利用项目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非遗活态传承同样有声有色。在国内率先建立非遗产品展示交流研究创新平台“东莞非遗墟市”,成立“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2020年开启东莞非遗“数字化传播元年”,推出“东莞非遗墟市”小程序,打造互联网非遗新IP“非遗小姐姐”。创新策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在校园常态化。

▲“飞吧,巴范少年”刘奕鸣个展现场

喜看小康

“爱心文化馆”让感动常在

今年5月18日至6月2日,一个别具特色与意义的展览——“飞吧,巴范少年”刘奕鸣个展亮相市文化馆一楼展厅。

本次展览展出亚斯伯格症少年刘奕鸣的绘画故事、影像、装置、巴士互动空间,将其5岁到14岁的画作按照时间与发生事件的逻辑线进行集中展示。以巴士为纽带,展示刘奕鸣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通过巴士的行驶,创建属于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巴范。许多观众看后表示,这是一个撼动心灵的展览。

此次展览是市文化馆持续着力打造“爱心文化馆”的一个生动案例。市文化馆拓展部副主任韦海良表示,文化馆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物理建筑,它更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是城市心灵的窗口。近年来,市文化馆充分发挥阵地优势,积极握手各方力量,着力打造“爱心文化馆”这一品牌,通过为特殊人群提供多元文化服务,努力让社会各个群体共享新时代文化幸福和荣光,让文化馆成为一个充满感动、温暖、爱心的精神文化家园。

自2017年启动以来,截至2020年底,“爱心文化馆”项目为视障人士、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高龄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960场公益服务,受惠人群达3万人次,参与志愿者达7500余人次,服务时数达28500余小时。三大品牌——东莞星星联盟、心目影院、文志爱心公益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众多社会机构参与其中,引领共同关注与帮扶弱势群体的良好风尚。

2020年,“爱心文化馆”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二等奖。

文字:赵水平

摄影:程永强 赵水平 通讯员 黄孟良 刘燕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