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城镇持续崛起,一个个乡村面貌美丽焕新,为聚焦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真实记录人民群众为拔掉穷根、过上好日子的拼搏奉献,生动呈现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定格”小康路上的美丽画面,进一步凝聚起新时代东莞奋力筑梦湾区、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强大力量。
中堂镇潢涌村:党旗引领小康路 两个文明硕果香
从“三尾之地”闯出来的“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前,潢涌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被戏称为“路尾”“水尾”“电尾”之地。改革开放初期,当邻村邻镇的“三来一补”招商事业红红火火时,潢涌却无人问津。招商不成怎么办?只能自己干!于是,潢涌人凭借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起了红砖厂,办起了水泥厂,最后瞄准了造纸业。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集体工业产值从几百万元发展到超过80亿元。为了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潢涌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道路。
发展最重要的是让村民得到实惠
潢涌建立起保障、保险、帮扶一体化的高度保障体系, 成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和“困难家庭子女助学金”等,重点照顾好“单亲家庭、重疾家庭、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四类弱势群体,努力让村民公平普惠享有发展成果。 目前,村内建有1间社区医院、1家小学、1家幼儿园、1家台商子弟学校、1个大型体育馆、69个篮球场、3个标准游泳池,还有现代化的影剧院、图书馆;村里每年还投入约400万元,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龙舟、曲艺、太极拳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常平桥梓村:传承红色精神 谱写“爱莲”新曲
陷入误区 “五强村”跌入谷底
“低端的‘三来一补’工业难以为继,加之土地资源有限、早期未进行科学规划。”谈起这段“衰落”史,周柏昌自嘲说,也许桥梓人应该感谢2006年和2008年的两次水灾,冲醒了迷失中的桥梓人。辖区工厂连续几年遭受水灾后,纷纷搬离了桥梓村,产业发展逐渐萧条,而社会管理支出却不断增加,桥梓村出现了入不敷出、负债沉重的局面。到2010年,桥梓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大幅下降至777万元,收不抵支,欠债6581万元。
重拾初心传承 寻觅破局之道
2015年,在常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桥梓村经多方筹措,建成了东莞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并以此拉开桥梓村振兴文化建设的序幕。在党建文化以及周氏家族精神文化传承的引领下,桥梓人展现了血液中团结守望、务实奋进的一面,全村上下一条心谋发展,奔小康。受益于持续开展的美丽乡村宜居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桥梓村集体经济重回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态势。2019年,桥梓村实现了总收入4500多万元,纯利润3500多万元,银行存款近6000万元。
大岭山鸡翅岭村:莞香传承六百年,重振“香村”启新程
起伏: 莞香文化在跌宕中重拾
“1978年前后,村民大肆砍伐香树,导致香树几近灭绝,仅剩三株。”回忆起当年的“惨状”,汤柱森仍心有余悸。但香树命不该绝,仅存下来的三株香树年年产果,爱香的村民则把香果摘回家,培育出一批树苗。改变,从2000年开始,此时正值东莞实施“文化新城”战略,莞香文化备受关注,莞香种植从那时起被重启。这期间造就了汤锦华、汤刘仲等一大批精通莞香种植、销售的莞香文化传承人,成为鸡翅岭村谋划第二次“绿色”转身的中流砥柱。
未来: 打造“一莞十香”文化品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的深入推进,鸡翅岭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扣住本土莞香文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也得以提升,诗意居住成为现实。立足自身特色,鸡翅岭村从村庄区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优秀文化出发,注重发挥文化特色,保护历史资源,以规划统领营造特色,重点推进“打造一片美丽田园”等“十个一”建设项目,并通过开发制香游览径、品香游览径两条游览路线,提速“香村”建设。
道滘大岭丫村:“绿色发展”让小康成色更足
破局 “腾笼换鸟”提升产业质量
实施“腾笼换鸟”,为高科技、低排放、低能耗的项目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管理和整治,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经过多年持续不断清退“散乱污”企业工作的开展,目前大岭丫村辖区内共有企业65家,比2009年的近90家企业减少约三分之一。2015年,上市公司搜于特总部在大岭丫村落成。搜于特总部的落户,只是大岭丫村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选择进驻大岭丫村,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向未来伸展。
新局 美丽乡村打造小康最美风景
得益于“三旧”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岭丫村中心道路宽敞了,停车场、篮球场、广场、康体场馆等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在“水岸枫林”景观区,昔日的臭河涌、杂草丛生的荒田菜地打造成水清岸绿的风景线,长廊、栈道上随处可见前来休闲散步的居民。从建设“美丽宜居村”到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新台阶,提升人居环境,增强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大朗巷头社区:40余年产业集聚,织就小康生活路
砥砺40年: 从产业发展到创新社会治理
一条产业路,引来万家兴。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的巷头社区迎来众多外来投资者,加速产业发展。生活富裕起来,巷头社区开始大力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更加多元化的创新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巷头社区用绣花功夫,创新社区治理,持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走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之路,为8万多人的社区人口铺出一条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之路。
迈向新未来: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创建更优质承载空间
创新社区治理方式,以绣花的方式,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切实举措,让社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勃勃生机。巷头社区从研发、人才、“触电”上线、融合配套产业等方面驱动毛织产业迈上新的征程,形成“毛织+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擦亮“中国毛织第一村”的称号。面对新的未来,巷头社区向小康生活再出发。
黄江镇田美社区:撤村并居走出新天地
撤村并居 补齐民生短板 创新基层治理
在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田美社区对区域、政务、综合服务、环卫、治安、土地、集体经济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统筹改革,将行政事务、村民自治、集体经济组织“三分离”,形成政务服务中心、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者三者分工合作的新型管理体制,以“三分离七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整合发展 盘活土地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田美社区通过土地连片改造和科学规划,释放出11.3万平方米旧村宜居用地,腾出4万平方米生态绿化用地,整理出3.5万平方米土地作为集体后续发展保障用地,以引进高新科技项目,以及大型的、规模大的企业,保障了社区的发展。
石排塘尾村:美丽幸福村居“唤醒”800年古村
乡风之变 口袋脑袋一起富起来
乡村真正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而这也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意。 当前,东莞正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记者在走访中观察到,塘尾村里村道小巷卫生干净,一草一木皆是景。该村通过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可谓是既考虑到“洁净面子”又兼顾到“强健里子”。李煜华表示,当村里成为旅游景区,村民们以前各种不文明的习惯,便自然改变了,从而带动村风民风大转变。
未来之谋 唤醒乡村游价值
发展旅游产业,完善配套至关重要,塘尾村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方面,该村正全面建设塘尾城市更新项目和塘尾商业步行街项目,完善相关商业配套,为旅客提供休闲消费场地。另一方面,该村利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康王宝诞”,策划推出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聚集更多人气,浓厚旅游气氛。 插上旅游的翅膀,未来塘尾村更加可期。
虎门大宁社区:“筑巢引凤”托起小康梦 “二次创业”再造新引擎
共享红利 民生幸福彰显小康成色
近年来,大宁兴建了百福广场以及宁馨公园、麒麟公园等1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社区有省一级学校和省一级幼儿园——大宁小学和大宁幼儿园,居民子弟均免费就读,每年对社区学子开展奖学助学……民生“幸福线”节节攀升。随着打造乡村景观小品、改造建筑景观、升级改造公园和道路、治水治污等项目落地,一个“环境美、人文美、民风好、经济强、村民富”的小康生活场景可期可盼。
二次“创业” 生态智慧产业园再谱新篇
产业兴旺不兴旺,决定着小康的成色和人民群众幸福感,曾以产业发展叩开小康之门的大宁人深谙此道,正迎着粤港澳大湾区东风开启“二次创业”。早就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大宁村民,坚持以产业兴旺筑牢小康生活基础,纷纷对二次创业项目投下“赞成票”。可以预见,随着新发展蓝图照进现实,大宁人将拥有更高标准、更丰富内涵的小康生活。
©2020 东莞报业融媒体